2013年自考“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第七章)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3日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1830——1871)   第一节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1830年7月,“七月革命”****了波旁王朝。   1830——1871时期文学的背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①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的两次起义;   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等等,都反映了劳资矛盾的尖锐性,表明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现实的黑暗和丑陋,使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了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   ②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长足发展。特别是细胞、能量守恒和生物进化三大发现更是举世瞩目。   ③承前启后的现实主义传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18世纪末,席勒首次提出“现实主义”概念,界定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基本的创作倾向;   19世纪20年代,斯丹达尔率先提出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纲领;   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进一步奠定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   把现实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通过客观真实的生活画面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本质。(客观真实性)   冷静观察,客观描绘社会现实;抨击社会弊端;剖析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社会罪恶的根源。   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②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批判“金钱的罪恶”;   暴露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用人道主义方法改良社会制度。   ③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塑造最多的是个人反抗社会的典型:“英国小人物”、“俄国小人物”。   补:典型环境:①时代大背景;②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典型性格:①人物的共性;②鲜明独特的个性。   (一)法国文学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影响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三个主要因素:一是时代,二是传统,三是拿破仑崇拜。   法国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揭露金钱的罪恶,描写个人反抗者形象,贯穿着科学和理性主义精神。代表人物斯丹达尔、巴尔扎克。   梅里美(1803-1870):代表作品《卡门》。   福楼拜(1821-1880):代表作品《包法利夫人》。   爱玛的悲剧:   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作者通过爱玛由追求到幻灭的人生历程,谴责了社会环境的庸俗和浅薄。反映了作家对庸俗的资产阶级世界的极度失望。   福楼拜创作的特色及意义: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卢梭)启后(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的作家。他在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和严谨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代表作品《包法利夫人》在写法上表现出淡化情节的内倾性特点和冷静客观的风格。   (二)英国文学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除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一般特征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①最先描写劳资矛盾。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   盖斯凯尔夫人的代表作,小说《玛丽巴顿》反映了宪章运动中的劳资矛盾。   ②善于描写“小人物”的命运。“小人物”多为孤儿或家庭教师。   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等。   ③具有温和的人道主义和浓厚的改良主义倾向。感伤色彩和劝善说教明显。   以狄更斯的《双城记》为代表,反对暴力革命,宣扬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   ④女性文学异军突起。   盖斯凯尔夫人和勃朗特姐妹等。   宪章派文学(宪章派诗歌)   ——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它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其主要成就是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战斗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在艺术形式上,宪章派文学广泛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风格朴实。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林顿等。   现代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的维多利亚时代前期著名作家有:   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和勃朗特姐妹等。他们从人道主义出发,揭露各种社会压迫,同情小人物苦难,希望改良社会。   狄更斯是维多利亚时代前期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品《双城记》(见专节)   萨克雷(1811-1863):代表作长篇小说《名利场》。   《名利场》的副标题是“一部没有英雄的小说”。   盖斯凯尔夫人: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反映劳资矛盾的作家。《玛丽巴顿》首次写宪章运动时期的劳资矛盾。   夏绿蒂勃朗特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家庭教师。如《简爱》。   简爱的名言:“我们站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简爱的出现标志着欧洲文学史上新女性的诞生。   爱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复仇——毁灭”的情节;狂野不羁的新人物;狂热恐怖的哥特式风格。   (三)俄国文学   1、俄国文学的特点:   第一,文学与人民解放运动紧密相联,以批判沙皇****制度和农奴制度作为主要内容。   出现了一批既是解放运动领导者又是作家、理论家的先进分子。如别、车、杜等。   第二,反映时代的苦难,表达知识分子的忧愤、焦虑以及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   第三,独特的形象系列。   贵族知识分子的“多余人”系列;   孤苦无告、愚昧麻木的“小人物”系列;   平民知识分子“新人”系列。   第四,有系统的进步理论作指导。   三大批评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对现实主义的阐释和捍卫,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自然派”   ——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流派。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为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度和****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为主。在体裁上,多以散文为主。自然派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主要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3、“小人物”   ——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被欺凌者的典型形象。他们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性格懦弱,因此成为显赫“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作家通过塑造这类形象,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怜悯、批判并鞭挞了沙皇****制度。普希金的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尔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的形象。   英国“小人物”和俄国“小人物”的区别:   英国“小人物”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上受到剥削和压迫,“小人物”对社会具有反抗性。   俄国“小人物”主要反映在沙皇****统治下“小人物”惶惶不可终日的状况。   4、多余人(贵族知识分子):   第一个形象1830年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   30年代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40年代罗亭屠格涅夫《罗亭》   1859年拉夫列茨基屠格涅夫《贵族之家》   最后一个形象50年代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   5、新人(平民知识分子):   1860年叶琳娜   英沙罗夫屠格涅夫《前夜》   1862年巴扎洛夫屠格涅夫《父与子》   1863年薇拉   罗普霍夫   吉尔沙诺夫   拉赫美托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6、小人物:   第一个形象维林普希金《驿站长》   亚卡基果戈理《外套》   瓦尔瓦拉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   切尔维亚柯夫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   冈察洛夫的代表作《奥勃洛摩夫》。   《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   A.H.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大师   代表作《大雷雨》被称为“生活的戏剧”。   屠格涅夫:   《前夜》和《父与子》是作家创作的高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崇高理想的“新人”形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见专节)   三大批评家别林斯基(1811-1848)、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和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的文学批评。   别林斯基:   俄国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和文艺批评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先驱。   车尔尼雪夫斯基:   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唯物主义美学观。   长篇小说《怎么办》是典型的“问题文学。   杜勃罗留波夫:   (四)美国文学   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废奴文学”。“废奴文学”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   希尔德烈斯:的长篇小说《白奴》是美国第一部反蓄奴制的现实主义小说。   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被认为是“世界小说中最令人感动的事件”。   (五)德国文学   这一时期德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德国工人诗歌。   维尔特(1822-1855)是“第一个最重要的德国无产阶级诗人”(恩格斯)。   19世纪英、法、俄、美四国现实主义文学特征比较:   一、相同点   (1)都是以客观真实描绘现实。作家们不管各自的社会现实如何不同,在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的、本质的、真实的同时,都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用典型的细节真实来表现时代或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在细节描写方面都达到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狄更斯《双城记》中工人悲惨生活的描绘,叙述事件的精雕细刻。   批判金钱的罪恶,《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弥留之际的最后一个动作。   果戈理《死魂灵》中守财奴泼留希金近乎病态的吝啬的描写。   (2)都以批判现实主义为特征,都开出了人道主义药方。作家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宣扬基督教的逆来顺受和宽恕一切的思想。   法国:揭露金钱的罪恶。   美国:控诉蓄奴制度。   俄国:批判沙皇****制度和农奴制度的罪恶。   (3)都塑造典型环境、典型性格。   英国:反抗社会的小人物。如孤儿、家庭教师等。   法国:个人奋斗、个人野心家;如于连、拉斯蒂涅等。   俄国:塑造了“多余人”、“新人”、“小人物”系列形象。   二、不同点   (1)批判锋芒不同。   英国:针对劳资矛盾,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   法国:针对金钱的罪恶,金钱腐蚀人性,破坏伦理,破坏家庭关系。   俄国:针对沙皇****制度和农奴制度的罪恶。   美国:针对蓄奴制。   (2)虽然同样是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内容也有不同。   英国:人道主义、改良主义特别浓厚。例如,狄更斯的《双城记》特别突出反对暴力革命,将革命者得伐石太太丑化成“母夜叉”,令人恐怖的复仇女神形象。   法国:同情革命,同情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但强调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更有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原则。   俄、美的人道主义都带有基督教人道主义色彩,忍让、逆来顺受和宽恕一切。寄希望于统治阶层的良心发现、道德完善,以此来改善下层人民的处境。   (3)典型形象不同。   英国:受尽经济压迫和欺凌的下层小人物。如简爱、雾都孤儿等。   法国:个人奋斗的野心家形象。   俄国:独特的、多元的“多余人”、“新人”、“小人物”形象。   美国:逆来顺受的黑奴形象。   (4)作家群体的不同。   英国:女性作家群的突起。如盖斯凯尔夫人和勃朗特姐妹等。   俄国:出现了一批既是解放运动领导者,又是作家、理论家的先进分子。以别、车、杜为代表,他们的文学评论推动了19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第二节 斯丹达尔,原名:亨利贝尔。   1、创作   斯丹达尔是19世纪中期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法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意大利绘画史》中,最先提出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主张。   在著名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出了艺术必须适应时代潮流。《拉辛与莎士比亚》因此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阿尔芒斯》是斯丹达尔的第一部小说,在人物塑造上运用了心理分析的技巧。   在《法尼娜法尼尼》中,塑造了烧碳党人的爱国者形象。   长篇小说《巴玛修道院》中的贵族青年法布利斯。   《红与白》(《吕西安娄凡》)。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斯丹达尔创作的高峰。   2、从《于连》到《红与黑》:(《红与黑》鲜明的政治倾向。)   小说原名《于连》,1830年出版时改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并加副标题“一八三O年纪事”。这表明了作者通过描写当代法国两种对立的力量和斗争,反映社会现实,批判复辟王朝的创作意图。   因此。《红与黑》首先是一部政治小说,一部通过爱情故事而写的政治小说。这是作者的创作意图所决定的。   3、“红”与“黑”的含义:   “红”,指拿破仑时期士兵的红色军装,代表了资产阶级革命力量。   “黑”,指教职人员的黑色教袍,代表封建教会反动力量。   书名《红与黑》,象征着复辟时期两大对立阵营、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突出了小说的政治意义。   “红”与“黑”还象征了于连的二个人生目标:   “红”——红色军装,象征将军。   “黑”——黑色教袍,象征神甫。   《红与黑》的思想内容:   小说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三个典型场景(维立叶尔市长家、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现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罪恶和黑暗,也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的本质,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政治倾向。   4、于连的形象:   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个人奋斗者典型。他志向远大,聪明能干,意志刚强,敏感高傲,有发财致富、向上爬的野心。   ①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②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当他受压时,性格主要表现为反抗;一旦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就妥协投降。他的性格在(3个)典型环境中得到了体现。   ③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没有泯灭。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他对现实社会的反抗——妥协——堕落——清醒——反抗精神总爆发(法庭演说)。这反映了平民既反抗贵族大资产阶级,又与之相妥协的两重性。   于连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的,最终目的也只是实现一个平民的自我价值,因而无法获得同阶级的人的支持。   同时,这种个人主义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得到满足,就很容易与现实妥协投降。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愤怒谴责,是对不公平的社会制度的沉痛抗议,是他反抗精神的总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它在整个于连形象的刻画中是画龙点睛之笔。   5、《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①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斯丹达尔善于从现实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   ②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写于连对不同环境的感受、关键时刻的内心斗争、爱与恨、勇敢与怯懦、骄傲与自卑、狂热与颓丧、欢乐与痛苦等心理活动。   ③情节紧凑,结构严谨。作品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线,以他和德瑞那夫人、玛特尔小姐的恋爱生活为“纬”线,经纬交织、条理明晰,在情节上没有枝蔓的干扰。3个典型环境的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出场的人物都与主人公有关。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显得严整清晰,井井有序,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6、《红与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三节 巴尔扎克,原名:奥诺雷巴尔萨。   1、《人间喜剧》   ——是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总集。共有长、中、短篇小说96部。它采用分类整理、编目和人物再现的办法,把众多的人物和篇章连成一个整体。全部作品分成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风俗研究是主干部分,又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六个部分。   《人间喜剧》用“编年史的方式”,完整地反映了巴尔扎克的时代,描写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和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   作品中巴尔扎克表达了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和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舒昂党人》是《人间喜剧》的第一部作品(成名作),是他第一部署名巴尔扎克的作品,是他现实主义小说的开端。   巴尔扎克善于从经济角度写社会。(斯丹达尔善于从政治角度写社会。)   《纽沁根银行》银行家纽沁根的发家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说《幻灭》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   马克思说巴尔扎克在小说中“以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而著称”。   巴尔扎克1831年参加保王党,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指出“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   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人间喜剧》就是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2、巴尔扎克思想的矛盾与创作的关系:   巴尔扎克的思想是矛盾的。他是一个中小资产阶级作家,但又有浓厚的贵族意识和封建道德观念。在哲学思想上,他基本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也没有摒弃反科学的神秘主义。这构成了巴尔扎克世界观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作为一个保王党人,他的思想倾向是带有明显的贵族色彩,可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他的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倾向和政治立场。这种思想的矛盾性反映在创作中也是矛盾的。   恩格斯在评论巴尔扎克时指出“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贵族阶级方面”,为“上流社会”的必然崩溃唱挽歌。但他又辛辣地讽刺那些贵族男女,描写他们在资产阶级暴发户逼攻下必然失败、毁灭,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并且毫不掩饰地赞赏他的政敌共和党英雄们。   巴尔扎克之所以能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往往决定于他世界观中进步的倾向。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克制作家思想中的消极部分,这是现实主义的胜利。   3、《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   《人间喜剧》用“编年史的方式”,完整地反映了巴尔扎克的时代,描写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发家史和贵族阶级的衰亡史,两者构成了《人间喜剧》总集的“中心图画”,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首先,《人间喜剧》深刻描写了封建贵族在资产阶级进攻下必然灭亡的历史。但是,贵族的陨落毕竟使巴尔扎克黯然神伤,他对曾寄托莫大希望的同盟者的灭亡深表同情   其次,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与封建贵族没落的画面相对应又相交织的是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发迹图。巴尔扎克通过一系列本质相同而形象各异的资产阶级人物真实地再现出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发展史。   再次,《人间喜剧》十分注意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最后,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和对社会理想的探索是《人间喜剧》的又一重要内容。   4、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形象。   5、欧也妮形象的悲剧意义。   6、代表作《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的地位:   《高老头》发表于1934年——1935年,在巴尔扎克的全部小说的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展示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反映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揭开了小说总集人物体系的序幕,是过去小说的总集,未来作品的基石,一部典型的巴尔扎克式的小说。它标志着巴尔扎克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成熟。   7、《高老头》的主题思想:   首先,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资产阶级暴发户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   其次,揭露了金钱的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第三,小说描写了与资产阶级野心家不同的诚实的个人奋斗者,描写了在品德和气质上同“未来的真正的人”近似的人,表明了对社会前途的积极理解。8、《高老头》的艺术特征:   《高老头》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风格。作者调动各种艺术手法竭尽所能从各个方面“严格摹写现实”。   ①结构精致,情节富于戏剧性。   小说围绕拉斯蒂涅向上爬展开故事情节,有轻有重,有主有从。主线是拉斯蒂涅的故事,副线是高老头、伏脱冷、鲍赛昂夫人、泰伊番小姐等人的故事。拉斯蒂涅在其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故事的结局都是围绕着他的性格的形成和向上爬的故事展开的。   ②从对现实的细致观察中进行精确生动地描写。是巴尔扎克创作艺术的最大特色。   作者重视环境描写,一方面是为了再现生活,反映时代的风貌。更重要的是为了刻画人物,为人物性格的发展提供依据。   ③广泛地运用了对比的法则。如环境对比、人物与故事对比等。   通过这些强烈的对比,刺激了拉斯蒂涅向上爬的野心,揭露了贫穷与奢华并存的社会本质,以及贵族表面兴盛实则衰败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粗俗、浅薄、寡廉鲜耻而又勃勃进取的社会现实。   ④小说的语言多姿多彩,叙述生动,比喻深刻。   人物的语言是充分个性化了的,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和经历。小说中叙述语言贴切晓畅,生动深刻。   ⑤运用典型化手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赋予人物以突出的性格特点。   如,同为野心家的拉斯蒂涅和伏脱冷,一个涉世不深,在堕落道路上犹豫不决;一个老谋深算,干起坏事来不动摇等,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有着重要的典型意义。   9、高老头“父爱”悲剧的社会意义:   ①高老头的父爱是是封建宗法制社会的父爱,是变态的父爱的典型(爱的性质)。   ②高老头爱女儿是真诚的,但他只懂得用金钱培养女儿对父亲的爱(爱的方式),使她们成为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者,使自己成为拜金主义的牺牲品。   ③他的悲剧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他的悲剧是一个通晓资产阶级生意经却不通晓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资产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封建宗法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时期社会现象的反映。   ④高老头的父爱反衬出女儿的无情无义,反衬出社会的残忍冷酷。有力地控诉了金钱败坏道德、腐蚀社会的罪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化,特别是家庭关系金钱化的可悲现象。   10、分析拉斯蒂涅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拉斯蒂涅是《人间喜剧》中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在《高老头》中,作者通过选取拉斯蒂涅“学习时代”的三个阶段和遇到的二个“人生导师”,描写了他由一个没落的贵族子弟腐化成资产阶级野心家的过程。   ①拉斯蒂涅是外省的贵族子弟,英俊有为,头脑清醒,聪明伶俐。他到巴黎上大学,雄心勃勃的他曾想通过勤奋努力争取一番功名。但是,三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相:有钱便有一切。于是,他决心走另一条路: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   ②鲍赛昂夫人是拉斯蒂涅的保护人兼启蒙者,她亲自教拉斯蒂涅读“人生这部分”,培养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地对付社会和个人的伎俩。鲍赛昂夫人的隐退使拉斯蒂涅进一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   ③伏脱冷是拉斯蒂涅的又一人生导师。他要求拉斯蒂涅同自己合伙,教他与维多莉恋爱,自己则设法杀死维多莉的哥哥,以获取泰伊番的财产。他还用赤裸裸的语言剖析社会的本质:“不是靠天才就是靠****,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样钻进去,清白诚实是一无用处的。”伏脱冷后来被米旭诺以3000法郎出卖给当局,使拉斯蒂涅进一步相信伏脱冷对于利己主义社会本质的剖析。   ④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最后完成了拉斯蒂涅的社会教育。当他埋葬了高老头后,也埋掉了他的最后一点人性。这个曾经清白的青年,这时已堕落成狂热地向财富和权势进攻的资产阶级野心家了,其后逐步飞黄腾达官至副国务秘书。   ⑤意义:拉斯蒂涅的形象反映了作品的两大主题,一是贵族阶级无可奈何的衰亡;二是金钱的罪恶和金钱对人性的腐蚀。   11、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分析:   相同点:   (1)都是19世纪法国波旁王朝时期个人反抗社会的典型。   (2)都接受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哲学和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腐朽人生观。   于连①曾熟读拿破仑、卢梭等人的著作,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但他并不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   他天真地以为靠个人奋斗就能获得成功。为了向上爬,他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   ②曾受到俄国王子56封情书的启迪。   拉斯蒂涅有二位“人生的导师”   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他到巴黎之初曾想通过勤奋努力争取一番功名。但是,三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相:有钱便有一切。于是,他决心走另一条路: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   不同点:   (1)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   于连出生于平民阶层,备受压抑,反抗是其性格的主导面。   拉斯蒂涅出生于贵族,他看到资产阶级用金钱向贵族进攻,贵族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步步后退。   (2)反抗的方式不同。   于连曾经以占有贵夫人和贵族小姐作为报复来争取与贵族的平等,显示出平民的阶级意识和抗争精神。法庭上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发出了愤怒的谴责,可见他永远与贵族阶级格格不入,表明他还未曾丧失平民的良知,他的平民意识始终没有泯灭,最后为了维护平民的尊严,他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   拉斯蒂涅则放弃了贵族的传统观念,开始走一条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道路,即贵族向资产阶级转化。通过追求一个巴黎女人来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他接受了鲍赛昂夫人“毫不留情地打击别人,把男男女女当马骑”和伏脱冷“不是靠天才就是靠****”的思想灌输,因此他能够爬到社会的顶端也是社会环境的使然。   (3)价值取向不同。   于连追求的是一个平民能够生存,能够飞黄腾达,他希望拿破仑时代的再次到来,但是,那个时代毕竟已经过去,于连的梦想永远也不会实现。   拉斯蒂涅一开始曾想通过勤奋学习来争取一番功名,但是他很快发觉这是脱离实际的空想。于是他彻底接受了资产阶级肮脏腐朽的人生观。   (4)最后结局不同。   于连昂然走上断头台,以大无畏的举动维护了平民阶级的尊严,并向贵族资产阶级发出了最后的抗议。   拉斯蒂涅顺应了社会的潮流,最后官至副国务秘书。   (5)典型形象的意义不同。   于连反映了封建时代小资产阶级青年反抗封建等级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拉斯蒂涅形象反映了作品的两大主题:一是贵族阶级无可奈何的衰亡;   二是金钱的罪恶和金钱对人性的腐蚀。第五节 果戈理   “俄国散文之父”——车尔尼雪夫斯基。   1、创作   “自然派”创始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成名作:《狄康卡近乡夜话》(狄康卡——作者的故乡)   《彼得堡故事集》中最出色的是几篇描写“小人物”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和《外套》。   2、讽刺喜剧《钦差大臣》的思想意义:(否定官僚制度)   果戈理在《钦差大臣》中以犀利的笔锋批判和嘲讽了整个****的沙俄官僚集团,无情地揭开了他们的丑恶面目,显示了黑暗王国的真实图景,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幅群魔乱舞的百丑图,揭露了沙皇****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   主要人物:骗子赫列斯塔科夫和某市市长。   3、《钦差大臣》的艺术特色:   ①辛辣的讽刺。   嘲讽了整个沙俄官僚集团。   ②结构完整而朴素。   市长的一句话展开了戏剧的情节,宪兵的一声喊宣告了剧情的结束。   ③别具匠心的哑场收尾。哑场充分发挥了戏剧作为一种舞台造型艺术的作用,具有雕塑美、增强了喜剧讽刺效果。   4、《死魂灵》的主题内容:(否定农奴制)   (1)《死魂灵》通过乞乞科夫走访了5个地主购买“死魂灵”的过程,描写了俄国农奴制度崩溃时期农奴主阶级衰亡的历史,揭示了****农奴制不可避免地崩溃的趋势。   (2)形象地描写了带着血腥味儿走上社会舞台的新兴资产阶级,对这个阶级的与生俱来的掠夺性和对金钱的崇拜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   5、《死魂灵》艺术成就:   ⑴显著艺术特点是:含泪的讽刺。鲁迅先生把果戈里的讽刺称做“含泪的微笑”。   ⑵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从俄国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从环境、肖像、语言、动作精确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如:梭巴开维支的粗笨、泼溜希金的乞丐般外表。说明了农奴制、寄生生活对人性的扭曲。   ⑶广泛运用抒情手法(抒情插笔)。有关于祖国、人民前途的关心,有关于人物出场的评价。把祖国比喻为三驾马车,反映作者的爱国热情,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6、乞乞科夫形象:   乞乞科夫是新兴资产阶级投机家的典型。   小说的中心人物乞乞科夫是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冷酷和贪婪,他一心追求金钱,投机买卖被同僚告发后,又想出了购买“死魂灵”牟取暴利的办法。在收买死魂灵的过程中,充分地表现了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特点。从这个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属阶级的惟利是图的本质。   五个地主形象:玛尼罗夫、科罗皤(po)契加、罗兹德辽夫、梭巴开维支和守财奴泼留希金。   败家子、挥霍狂:玛尼罗夫、科罗皤契加、罗兹德辽夫。   吝啬鬼、守财奴:科罗皤契加、梭巴开维支。   集地主丑恶之大成者:泼留希金。   7、守财奴泼留希金形象:   泼留希金是一个猥琐贪婪、吝啬到几乎病态的守财奴和吸血鬼。他残酷地压榨和剥削农奴。对于剥削来的财产既积累又毁灭,他是一个异化的、病态的守财奴和吸血鬼。是一个埋在灰堆中腐烂发臭的老废物,是一个财物的毁灭者。由于贪婪,他完全变成了一个财富的奴隶,成了一个异化了的人,他拥有上千农奴,自己却吝啬地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农奴忍受不了他的压榨,死的死,逃的逃。用果戈理自己的话说:“一个人居然会堕落到这样卑微、悭吝、丑恶的地步”。   8、吝啬鬼葛朗台与泼留希金比较:(2001年)   葛朗台是19世纪中叶法国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欧也尼。葛朗台》中塑造的一个吝啬鬼形象。   泼留希金是俄国农奴制崩溃时期的一个地主。是果戈理在《死灵魂》中塑造的吝啬鬼典型。   相同点:   (1)他们都是剥削者,都以剥削他人而致富,都对劳动人民非常残酷。   葛朗台作为资本家,从农业资本起家,通过低进高出,成为商业资本家,他的发迹建立在千百万人的贫困破产这上。   泼留希金是俄国的农奴主,不论年成好坏,男奴一律要劳役,女奴一律要交布匹,为此每年都要死掉不少农奴。   (2)都贪得无厌,吝啬惊人。   葛朗台对亲人用金钱来衡量,生怕钱财落入他人之手。   泼留希金表现为当女儿带着外甥来时,只给外甥一粒钮扣作为礼物。对自己的生活也很苛刻,穿女佣人的大褂,用臭袜子做领带。   不同点:   (1)剥削的方式不同。   葛朗台采用资本剥削方式,从农业资本到工业资本再到金融资本,他采用资本增值的方式产生利润,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泼留希金用原始古老的农奴剥削方式,原始、野蛮、落后,完全阻碍了俄国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完全没有积极性,在泼留希金的残酷迫害下,农奴死的死、逃的逃,造成土地荒芜,自己住的房子也充满霉味。   (2)剥削程度不同。   资本剥削相对农奴制剥削对生产力还能有所推动,工人还能得到一些温饱。   农奴制剥削则更加原始、野蛮、反动、残酷。   (3)剥削的目的不同。   资本剥削为了资本增值。葛朗台的资本剥削方式,发达自己财富的同时,也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农奴剥削的方式,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泼留希金将剥削来的财产束之高阁,自己也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   (4)最后结局不同。   葛朗台的财产越来越多。   泼留希金必然被淘汰。   结论:   (1)农奴剥削方式在十九世纪中叶已严重阻碍了俄国生产力的发展,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作者预示了农奴制的必然崩溃(1917年农奴制彻底被毁)。   (2)这两个吝啬鬼的典型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的审美价值。已成为欧洲文学史上吝啬鬼形象的不朽典型。第六节 陀斯妥耶夫斯基   1、创作成就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作《穷人》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写“小人物”传统。   陀斯妥耶夫斯基四大代表作:《群魔》;《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   《白夜》等小说,显示了刻画心理的卓越才能。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写小人物的苦难,同时又宣扬忍耐、宽恕、顺从的宗教思想。   《卡拉玛佐夫兄弟》是陀斯妥耶夫斯基一生创作的总结,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存在的哲理思考。   另外还有《死屋手记》、《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白痴》等。   2、“复调结构”   ①指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改》一文中提出的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结构。   ②复调结构中主人公并不是作家的传声简,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的地位。   ③小说的全面对话性。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涉,共同奏成交响曲。(作者的声音——人物的声音)   3、简析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卡拉玛佐夫性格:   卡拉玛佐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塑造的形象,卡拉玛佐夫一家,老卡拉玛佐夫、伊凡和斯麦尔佳科夫中人性恶的代表,他们放弃信仰,自食恶果。   德米特里是现实人性的代表,他因为没有放弃信仰而得救。阿辽沙是人性善的代表,他所指引的是人类的出路:忍耐,顺从,皈依上帝。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人类灵魂的搏斗,揭示了他眼中的整个人类社会现实的内在本质,并为人类指出了上帝安排的道路。   4、《罪与罚》的思想内容:   《罪与罚》通过对彼得堡下层人民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痛苦不幸的深切同情和对地主、资产阶级罪恶的切齿痛恨,但同时他又反对通过暴力改变现实,主张忍耐、顺从、皈依上帝,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的新世界。他这种思想有虚妄软弱的一面,也有对生活表现深刻坚实的一面。   5、《罪与罚》的艺术特色:   ⑴情节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   小说写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整个犯罪经过,从酝酿实施,围绕犯罪,设置悬念,扣人心弦。   ⑵深刻的心理描写。   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鲁迅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   ⑶“复调小说”结构特征也极为明显。   6、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与被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