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简答题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31日

简答题(3题 ,共 24 分)(简答题可能变成考论述题

1.如何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有何特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为什么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

1.(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经济规律,但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经济规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这是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5)虽然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是,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2.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有何关系?(重要问题)

2.(1)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由于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价值量就会变小;反之,则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简要说明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重要问题)

3.(1)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3)价值规律的作用体现在:第一,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竞争,促使生产者发生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第三,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4.分析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4.(1`)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分作用于生产。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果他们适应生产的要求,就会促进生产发展;如果他们不适应生产的要求,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5.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重要问题)

5.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1)社会的需求结构。社会需求的结构提出对各类产品及其数量的要求,也就是提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要求,从一个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各个部门。

2)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主要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三个方面决定生产各种一定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它从另一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6.简述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二重性的关系。

6.(1)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二重性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

2)两者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活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它生产使用价值。

7.分析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1)私人劳动是指具有私人性质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具有社会性质的劳动。

2)在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这种矛盾最终表现为:如果私人的或局部的老具体劳动生产的实用价值不是对社会有用的使用价值,商品就交换不出去,体现抽象社会劳动的商品价值就不能实现。这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的反映,而其根源在于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作为私人劳动和作为社会劳动二者之间的矛盾。

8.简述生产社会化及其内容。

81)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2)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和产品的社会化。

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这是指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

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这是指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为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

第三,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出的产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需要,而是要通过交换,供整个社会需要。

9.简述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实现形式。(或考 简要说明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是如何实现的?)

9.(1)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的规律。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为基础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10.简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0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过程: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

2)劳动过程。劳动过程使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制造使用价值的过程。通过劳动过程,劳动物化了,劳动对象被加工,辩证了新的产品。所以,劳动过程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3)价值增值的过程。从社会本质方面来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使资本价值增殖的过程。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来说,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等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用于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一部分是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占有并被视为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11.分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111)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由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引起的。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而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此外,个别企业可以采用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5)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各个资本主义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普遍获得的。

12.简述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121)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2)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剥削程度越高,积累的数量就越多。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越能增加积累。第三,所有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这两者的差额越大,资本积累的量越多。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预付资本量越大,就越能积累更多的资本。

13.简要说明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

131)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

2)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

3)资本的集中是以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

通过积聚的方式来扩大个别资本,速度缓慢,很难适应组织技术先进的大企业、实现生产集中的需要。资本集中把社会资本各个部分的组合加以改变,可以是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很能适合这种需要。

14.简要说明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及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重要问题)

1)资本循环:见期末复习指导36

2)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

3)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第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慢;流动资本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快。第二,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反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4)加速资本周转的重要意义:第一,可以在获得同样多的利润时,节省预付资本量。第二,可以在使用同样多的预付资本时,获得更多的利润。

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导意义。资本运动的目的是增殖自身。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加快资本周转,用同样资本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15.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重要意义。(重要问题)

考察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就是考察作为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总和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实现条件。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必须考察工人和资本家从哪里获得消费品,资本家从哪里获得生产资料,产品怎样满足这些需求等问题。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这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是社会资本每年发挥职能作用所提供的社会总商品资本。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它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物质替换)。这个问题的解决,决定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能否正常进行。总之,所有单个资本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就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实现条件,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16.简述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1)为了研究社会总产品实现的条件,即社会总产品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的条件,就要分析总产品在价值形式和实物形式上的构成。

2)在价值形式上,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由三部分构成: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在实物形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总产品的这种食物构成相联系,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总产品的这种事物构成相联系,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

3)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部分和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17.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条件一:Ⅰ(c+v+m)=Ⅰc+Ⅱc。它的含义是,第Ⅰ部类全部产品在价值上等于两大部类消耗捧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在使用价值上正好适应两部类对所耗生产资料进行实物补偿的需要。

条件二:Ⅱ(c+V+m)=Ⅰ(v+m)+Ⅱ(v+m)果。其含义是,第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在使用价值上正好适应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消费需求。

18.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条件一:Ⅰ(c+v+m)=Ⅰ(c+△c)+Ⅱ(c+△c)。其含义为,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

条件二:Ⅱ(cv+m)=Ⅰ(v+△v+m/x)+Ⅱ(v△v+m/x)其含义为:第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追加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

19.简要说明衡量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标准及资源配置的方式。(重要问题)

1)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仅指经济资源。经济资源又称生产要素,是指经济活动不可缺少而又数量有限的要素,现代社会主要的经济资源包括土地及与土地相连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信息等。

2)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就引起了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指的是社会总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好坏的标准有三条:第一,是否能充分地开发利用资源;第二,是否能使资源被用在效益最好的方面;第三,是否有利于保持资源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合乎比例地分配利用。

3)从人类社会历史看,自古就存在着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一种是由一个社会主体自觉有意识地直接指派的资源配置方式;一种是自商品交换产生以后,由市场机制自发地引导的资源配置。在当代社会,上述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在各个国家都是同时存在的。以市场引导资源配置为主,形成的是市场经济;由国家高度集中主要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形成的是计划经济。

20.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重要问题)

20.(1)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也不相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高。

2)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不断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就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3)按照平均利润率和各自资本量的大小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21.简要说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主要表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什么不能消除基本矛盾?(重要问题)

21.(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是:第一,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第二,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为什么不能消除基本矛盾:见期末复习指导378

22.简要说明股票价格的确定,引起股市波动的因素,股市的作用。

1)股票价格的确定。股票价格是由股息量和利息率的比值来确定的。

2)引起股市波动的因素。第一,股票收益;第二,银行利率;第三,通货膨胀率;第四,汇率变动;第五,国内国际局势;第六,股票市场内交易是否充分。

3)股市的作用

股市的积极作用:第一,证券可以随买随卖,他们的发行才能顺利进行和得到发展;第二,能够促进企业改善经营从而提高资源生产效率有重要作用;第三,股票债券的交易能够吸引大量货币资本,从而增加生产和其他方面的营运资金;第四,股票市场的行情成为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国家可以凭借它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

股市的消极作用:第一,它造成游资大量充斥股市,形成对资金这一重要资源的巨大浪费;第二,它造就了一大批食利者,增加了资本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第三,股市一旦暴跌,就会掀起经济风浪,破坏社会经济正常运行,严重时引发社会经济危机。

23.简要说明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内容和实质。

1)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国有经济成分和政府作为最大消费者、最大的债券发行者等,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全过程。第二,制订法律法规,成立机构,管理市场,规范和监督市场经济活动。第三,运用经济杠杆及法律、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以弥补市场机制调节的缺陷和不足,缓和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起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2)当代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实质是为垄断资本服务。

24.简要说明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实质,经济危机的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就是经济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突然发生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闲置,大批生产企业、进而大批商店、银行等宣告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大幅度地下降,信用关系遭到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在于它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来说,生活资料也生产得太多了;归根到底,是相对于资本按一定比例增值的需要,商品生产得太多了。(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它是基本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突然爆发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

25.当代资本主义政府运用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政策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重要问题)

25.(1)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

2)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包括三种措施:第一、增减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第二、增减社会福利开支。第三、增减政府直接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津贴补助、各种价格补贴、各项事业费用开支等。

当代资本主义政府运用财政收入政策采取的措施:(2)财政收入政策的运用,就是通过调整税收来调节经济。调整税收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的税收措施。第二,对垄断企业投资实行的税收优惠措施。第三,调整经济结构的税收措施。第四,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总量调节措施。

26.简述促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同时保护自己国内市场所采取的措施。(重要问题)

国家必然要采取种种措施,促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同时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其主要手段有:

1)关税壁垒。即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同类商品的生产。

2)非关税壁垒。就是在国际贸易中实行关税政策以外的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

3)鼓励出口政策。就是一国政府对出口商品给予现金补助或财政上优惠待遇,使出口商品降低价格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

4)倾销。就是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向国外出口商品。

5)贸易谈判。当以上几种措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使贸易摩擦加剧时,就要通过贸易谈判来解决矛盾。

27.简述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

(二)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的动因(三)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资本国际化的条件

28.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

1)经济全球化的特征。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和资本等经济活动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与经济国际化相比,有如下特征:

第一,国际化是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全球化则是与信息业的高度发展相联系的。第二,经济国际化时期,还有许多国家不是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而经济全球化则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第三,经济国际化时期,世界市场的内容、规模、形式及其参与的主体还有限,而全球化则形成全球规模的世界市场体系,各国深深地卷入其中。第四,经济国际化时期的国际经济往来,采取国与国之间你来我往的线型联结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外经济交流是全方位的联结方式。第五,经济国际化时期,资本的运动速度、规模、形式还有限,而全球化中资本迅速扩张,其规模、形式、速度,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程度等,都是空前的。

第六,在经济国际化条件下,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现代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成了密切国际经济的重要主体。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其作用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具有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的印记、局限性和弊端。

29.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于输入国和输出国及劳动者本人各有什么影响?(重要问题)

29.(1)对劳动力输入国来说,能够获得科技人才、熟练技术工人和青壮年劳动者,尤其是能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同时也造成对本国劳动者的压力,加重业已存在的就业难题。

2)对劳动力输出国来说,劳动力受雇于外国资本会带来向本国传递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获取外汇收入等好处,但劳动力外流也会使它们损失了优秀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3)对向外国流动的劳动者本身来说,作为输入国的外来移民,要忍受比当地劳动者更重的剥削,并且在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生活待遇等方面受到歧视。

30.国家所有制经济的性质、特征和作用。

1)国家所有制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代表全体人民利益,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因而国家所有制实质上就是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来行使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国家所有制实质上就是全民所有制。

2)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有,被用来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第二,在社会主义阶段,国有企业具有独立性。

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它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国有经济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的保证;第二,国有经济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依靠力量;第三,国有经济是调整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的支柱;第四,国有经济在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1.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如何?

.(1)我国经济按所有制性质来划分,可分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占主体地位的公有经济有两种形式,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4)非公有经济有私有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外资经济等。

32.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重要问题)

1)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指在公有制为主的前提下,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共同发展。

2)我国现阶段的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非公有经济有私有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外资经济等。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一,为了迅速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需要有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都能在不同层次的生产力中和规模不同的生产经营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

33.简述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外部环境。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家队伍成长的条件是什么?(重要问题)

第一: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外部环境1)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主要是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2)政策环境指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各种干预行为的总和。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调节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3)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经济行为是不同的。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行为表现为富于创造性和进取性;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技术进步动力不足,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外延型为主。

第二: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家队伍成长的条件是:答案见见期末复习指导3811

34.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

.(1)市场经济在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2)市场经济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具体表现在:第一,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第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第三,激励创新。

35.完善的市场体系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35.(1)市场体系,是指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各种类型市场所构成的整体。

2)完善的市场体系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市场结构完善,市场组织良好,市场统一,市场决定价格,市场保障健全,宏观调控有效。

3)市场体系的作用体现在:第一,市场体系的存在是企业自主从事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发达的市场体系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

36.我国为什么要发展市场经济?并说明如何发展市场经济?(重要问题)

第一,我国为什么要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也可以搞。(2)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同商品经济的性质相适应,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优化资源配置,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能激励创新。(3)西方国家利用市场经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资本主义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4)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改革每前进一步,都释放出推动经济发展的能量,给国民带来生机和活力。

第二:见期末复习指导41  6第二

37.科技进步是怎样推动经济增长的?即分析 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重要问题)

37.(1)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2)技术进步通过两种途径来推动经济增长:一是技术进步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提高各个部门和行业的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二是在高科技基础上形成的独立的产业,其产值直接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我国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第一,从我国国情出发,实施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第二,着重发展关键技术。第三,改革科技体制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8.合理的产业结构的主要标志是什么?(重要问题)

38.(1)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2)合理的产业结构的主要标志是:第一,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第二,各个产业部门互相协调;第三,能够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第四,能够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第五,能够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第六,能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39.简述市场决定价格的必要性,影响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

1)必要性:市场机制对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是通过价格及其波动而实现的。那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了,资源就会流向哪里,那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资源就会从哪里流出,从而达到资源合理配置,达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平衡。没有价格在市场上的自由波动,就不会有市场调节,市场就无法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

2)影响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1)成本。主要是生产资料成本、劳动成本、销售成本。(2)商品供求关系。(3)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货币发生贬值,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减少,商品价格便上涨;货币发生升值,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增加,商品价格便下降。(4)垄断。不论是买方垄断还是卖方垄断都会影响价格。(5)政府的政策。一是税收政策、利息政策对价格的影响。二是价格改革对价格的影响。

40.分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

1)实现工业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1世纪头二十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

2)工业化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人口中工业份额上升、农业份额下降的过程。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3)城镇化与工业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城镇化既是工业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是他们高速发展的动力。城镇化滞后或超前都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些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超前,工业化落后于城镇化,因此出现“城市病”,导致城市失业率高,出现大规模的城市贫困群体,城市犯罪增多,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需要等。

41.简述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重要问题)

1)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

2)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42.简述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重要问题)

第一,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生产出更多产品和提供更多服务,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二,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增加企业的盈利,增加国家的收入,增加资金积累,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三,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变以高投入换取经济增长的状况,缓解我国人口多与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

42.分析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重要问题)

42.(1)经济效益就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

2)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

首先,符合客观实际的增长速度,本身就标志着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增长速度。

其次,增长速度是同一指标(如产值、产量)在动态上的比较,而经济效益则是资金占用、成本耗费与有用成果的比较,两者并不是一回事,经济增长速度快,可能伴随着资金占用多,消耗大,产品积压,经济效益不好。

3)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要注意提高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高效益、高速度发展。当两者发生不一致时,应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尽可能快的增长速度。

43.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按劳分配的性质和作用。

1)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水平还较低,是实行按来分配的终极原因。③劳动还主要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按劳分配的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根据。

3)实行按劳分配的作用。实行按劳分配对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因为实行按劳分配把劳动者的报酬同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直接联系起来了,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越多,质量越好,所得报酬也就越多,这样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发劳动者提高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劳动技能,勤奋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44.分析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重要问题)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相联系的。按多种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就会有相应的多种分配方式。

2)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房屋、生产工具等。生产要素的贡献指的是它们投入生产经营所起的作用,所带来的收益。生产要素的投入者要求根据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

3)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这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要求。第二,这也是生产要素的作用所决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或使用价值的源泉,在财富的创造中各种生产要素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45.简要说明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核心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及如何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重要问题)

45.(1)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分配。

2)必要性:国民收入再分配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满足以下各项社会需要:其一,满足社会公共部门的需要;其二,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其三,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其四,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其五,调节经济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

3)核心问题:见期末复习指导39151

4)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见期末复习指导39152

5)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工具,是国家财政以及税收、信贷、利息、保险费、价格等经济杠杆。

46.说明我国目前个人收入调节的原则和重点。

46.(1)我国目前调节个人收入的原则是:第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同时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个人收入调节的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加以调节;二是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

47.一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在什么情况下能获得比较利益? (重要问题)

47.(1)商品国际价值的大小是由国际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商品国别价值的大小则是由生产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只要用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比值较小的商品换回其比值较大的商品就可以获得国际比较利益。具体来说,可以发生在以下三种场合:第一,用国别价值小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等于或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

第二,用国别价值等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第三,用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其比值更大的商品。

48.为什么说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1)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就是发展同国外在商品和生产要素方面的交流。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因为:第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绝对利益、比较利益以及利用比较优势。第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能获得后发性利益。第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在国际竞争中求得进步。

49.简述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和战略。(重要问题)

1)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不论是高技术产品还是原材料、机器设备、消费品,不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才,我国与外国基本上都能进行双向交流,这种高水平的平等的对外经济关系,不仅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且能够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2)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要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

3)进口替代是指发展本国的工业,用本国生产的制成品代替从国外进口制成品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内市场来推动。出口导向则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有国际市场来推动。

50.分析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发挥中国优势,开拓国际市场;第二,开发海外资源,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第三,在国际竞争中培育大型跨国公司。

51.简述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即考   为什么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重要问题)

1)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量体上进行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生产社会化的要求。第二,对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经济的要求。

52.宏观经济管理的性质和职能。

1)宏观经济管理具有两重性质:第一,作为同生产社会化相联系的宏观经济管理,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它们有共同点。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借鉴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有益经验和方法;第二,作为同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的宏观经济管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也不应当完全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要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

2)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第一,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第二,调控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第三,承担公共部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第四,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第五,管好用好国有财产。

5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简要说明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与手段

目标:(1)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1)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2)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有:计划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计划总体上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指导性计划,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很小。经济手段。经济手段主要有:财政手段、金融手段和汇率手段。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的法律主要是经济法。行政手段。调节经济的行政手段,是指国家依靠行政组织系统,通过发布命令、决议、规定、指示等方式,直接指挥和干预经济活动。

54.如何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重要问题)

1)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经济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

2)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只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了,宏观经济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增长才能顺利实现。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了社会总供给,出现了商品普遍供不应求、物价全面上涨,这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并适当减少出口,同时鼓励增长供给,适当增长进口。如果社会总供给明显超过总需求,出现商品积压、生产下降、物价下降、失业增加,这是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并鼓励增加出口,同时适当控制供给增加,减少进口。

55.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哪些? (重要问题)

(1)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待售商品的总量;第二,商品的价格水平;第三,货币的流通速度。商品数量和单位价格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

(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可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流通的平均速度(次数)

56.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重要问题)

答案见期末复习指导3710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ggk/9/2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