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简答论述汇总第六章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8日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它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5、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G)。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6、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流通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7、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这里G’=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8、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9、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从形式上看,(掌握)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值。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0、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价值增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也就是要说明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首先,价值增值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值。其次,价值增值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值。最后,价值增值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进行生产劳动时发挥出来。

  1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

  (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1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1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15、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1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17、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8、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19、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服从资本家的安排,并且要遵守资本家制定的劳动纪律。

  第二,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0、剩余价值的产生,就是由于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的劳动力价值,这就是价值增值的秘密。

  21、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22、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

  23、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 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24、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5、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6、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2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资本主义制度是榨取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制度。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28、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则m’=m/v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率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示,即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这两个公式是同一关系的表现:第一个公式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明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即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工人和资本家各占多少份额;第二个公式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明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即在工人的一个工作日的全部劳动时间中,有多大部分用于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多大部分用来无偿地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选择题]

  29剩余价值率是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个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雇佣工人数量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用M代表剩余价值量,则M=m/v×V=m’×V。可见,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30、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1、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以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32、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这种方法,是因为工作可以在一定界限之内伸缩。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

  33、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34、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35、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6、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37、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个别企业工人使用的是先进机器设备,劳动的复杂程度以及劳动的效率也高于一般企业,因而他的劳动等于加强的劳动,在同样时间里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38、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39、所有的资本家却都可以因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4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

  其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再次,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是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生产技术的变革为条件的。在资本主义初期,生产技术没有重大变化,绝对剩余价值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41、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

  第一,机器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即使是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也只是当作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决不能取代劳动的作用。

  第二,自动化的机器虽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更不能改变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和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个别企业的资本家首先采用自动化的机器体系,或采用比其他企业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机器体系,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雇佣工人数量,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第四,如果自动化生产在某个部门得到普及,成为该部门的正常生产条件,则资本有机构成大为提高。

  4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43、生产剩余价值之所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因为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44、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这是因为:

  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

  第二,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没有价值。

  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

  第四,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以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

  实际上,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因此,资本主义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45、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就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就是计件工资。

  46、名义工资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实物和服务的数量。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在量的变化上既有联系,也有差别。在物价等各种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是一致的。

  实际工资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减轻,也不意味着劳动力价值的提高。因为,在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实际工资增长的情况下,工人新创造的财富有更大的部分被资本家所占有,工人为生产自己的工资所用的劳动时间也缩短了。

  47、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进行。

  48、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发现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个孤立的过程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点。

  第一,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第二,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还可以看出,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

  第三,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还可以看出,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也就是说,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49、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掌握)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50、通过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再生产出来,具体表现在:

  (1)不仅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一开始就是全部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

  (2)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而且是扩大对剩余价值占有的手段。

  (3)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物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以换取工人更大量的活劳动。

  51、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52、资本积累是有客观必然性的,这种必然性是由两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竞争规律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53、影响资本积累的数量。这些因素是:

  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当

  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54、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由于生产资料的价值表现为不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可变资本,因而,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55、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

  56、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57、单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资本积聚,即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这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58、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一方面,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日益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会日益相对减少,有时还会绝对减少。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地增加。这主要是因为:(1)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器的广泛使用,许多操作变得简单了,对劳动者的体力要求也降低了,从而导致大量的妇女和儿童涌进工厂;(2)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小生产者迅速分化,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纷纷加人雇佣劳动者的队伍;(3)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使一些中小资本家陷于破产,其中某些人被迫沦为雇佣劳动者。

  59、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说的,或者说,是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6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

  第二,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61、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流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在现代工业中心大城市中,随着生产的扩大或缩小,时而就业、时而失业的劳动者。

  (2)潜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在农村中,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破产的农民,超过资本的需要而形成的过剩人口。

  (3)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这主要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社会职业,只能进行家内劳动即从工厂接受某些工作而在自己家里操作完成的人。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还出现结构性失业,即由于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而不能适应要求的失业人口。

  62、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是:(l)社会劳动生产力有了巨大的提高;(2)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也有了提高。

  6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l)一方面生产不断社会化;(2)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

  64、资本主义积累的结果是:(1)资产阶级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2)资产阶级为自己的灭亡造就了掘墓人。

  65、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66、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67、随着资本集中的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出现了规模巨大的资本主义企业。

  (2)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之间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协作关系日益密切。

  (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狭小的、分散的地方市场逐渐汇合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又突破国家民族的界限,形成和发展了世界市场。

  68、二战以后的50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现象和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1)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在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等方面不断进行了自我调整。

  (2)出现了新的科技革命,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3)产业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升级,特别是高科技部门迅速发展。

  (4)劳动者的科技知识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

  (5)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面,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按计划因素引入市场经济,实行政府调控,将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结合起来。

  (6)资本主义国家在利润巨额增加的同时,缩短职工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缓和阶级矛盾。

  (7)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国际化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ggk/9/2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