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考网资料下载《传播学概论》复习概要4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9日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一、概念
    1.
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2.
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3.
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4.
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5.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6.“
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7.
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8.
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9.
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二、问答
    1.
简述传播过程线性模式的贡献及不足
   
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
   
贡献:
   
一,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二,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它的不足是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直线性即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即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2.
控制论模式的主要优缺点
   
控制论模式变单向直线性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问题: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
   
循环性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钱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半。

    3.
为何说社会控制论是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飞跃?
   
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解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社会系统模式是第三次飞跃,解决传播的条件问题。J.赖利和M.赖利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他们的模式大致克服了传播现象的片面思考。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系统模式的科学性和详尽程度,与最初的5W模式相比,有了云泥之别。这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

    4.
简单描述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
   
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
   
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5.
简述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发展阶段
   
传播模式研究分为三大类,也是三个阶段: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传统的线性模式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的缺点。申农-韦弗模式也是一个著名的线性模式,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全没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
    50
年代初起,出现了一批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第三次飞跃是社会系统模式的完成,解决了传播和条件问题。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