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4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5日

30年代散文创作的繁荣局面。

  答:杂文,在鲁迅后期杂文创作的影响和带动下,涌现出一大批杂文作家作品,呈现出中国现代杂文创作的一个鼎盛局面;

  报告文学:由于特定时代社会的需要,报告文学日趋成熟,体现了艺术性与真实性,文学性与新闻性,客观叙述与主观抒情的融合,代表作品夏衍《包身工》;

  小品散文:在广大新老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品散文的创作向着纵深发展,代表何其芳《画梦录》。

艾青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答:艾青诗歌创作构成了现代新诗发展的一个集大成者,他独特的诗歌体式将现代新诗推向了新的高潮。他的诗歌吸收了五四以来各种诗歌流派的风格特点,如:郭沫若白话浪漫的自由体;新月诗人讲究格律、注重形式的严谨以及象征主义、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他的诗歌中都有所体现,这就使他的诗歌外在自由而内在严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存,开创了散体化诗歌的新形式。

  艾青的诗歌突出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他的诗歌始终关注着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又把眼光延伸到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充分吸收世界诗歌多种素养的同时,又始终扎根在自己民族的土壤之中。这些都是奠定其在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原因。

  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对农民描写的共性与个性。

  答:都体现出对农民命运的高度关注,表现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个性差异:

  赵树理的作品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关注农村中的具体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被称为问题小说。如:《小二黑结婚》就是要解决当时解放区存在的婚姻问题。

  孙犁对农民描写,突出揭示中国农民身上的美好品质和心灵,进而揭示出我国整个民族不可战胜和崇高品质。抒情色彩

  丁玲的作品显示了敏锐的政治眼光,对土改的解释最为深刻。将人物的个体命运与整个中国农村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人物描写细腻、深入、注重心理变化。

  周立波的作品带有革命的激情和热情,很有气魄和气势,对地方色彩的描写相当浓厚,体现了深入生活所下的工夫。

  张爱玲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答:是他的思想性。张爱玲的作品有特殊的思想深度,她的作品非常敏锐、直率地揭露了人性与金钱的关系,描写了在都市中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和人性对金钱的欲望,带有深刻的思考和揭示。

  在艺术上呈现一种大雅大俗,雅俗共赏的特色。她的作品苍凉、奇异,亦中亦洋,既雅又俗。

  40年代无名氏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

  答:善于长篇巨制,构思雄伟,结构宏大,某些作品甚至超过所有作家。

  主要内容注重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他的作品虽然是小说形式,但却打破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将多种文体形式融为一体。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明显存在不协调、不统一,文字不够简练,结构不够严密的缺点和不足。

 

名词解释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创造社

  成立于1921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新月社

  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由徐志摩发起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以《诗刊》、《新月》为阵地,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过于散文化倾向,提出现代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要求新诗做到: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252日至523日由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了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等问题,中心内容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讲话》使解放区、国统区的问题面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向社会,向工农兵方向迈进,产生了一系列崭新的作品(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和有创见的论文(如巴人《论人情》)。

  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新感觉派小说

  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语丝文体

  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诗歌的三美

  新月诗派代表诗人闻一多提出的有关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具体是指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ggk/537/3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