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2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5日

《边城》所体现的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色:

  答: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之间的友爱,湘西风俗风景的可爱,以及这些爱中蕴蓄的美,融合在整个故事和人物之中,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美感。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看重作品的写意性与抒情性,独创出一种诗化的境地。《边城》全书21节,每一节都是诗,也都像梦,然而又是现实,是梦与现实的协调一致。结构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这类小说发韧于五四时期的现代抒情小说,并将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

  答: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个性与人性的追求及对自身的剖析与批判。

  初期诗歌的贡献和不足:

  答:贡献:以白话写诗;将中国诗歌从文言语体中解放出来;创立了自由诗体、无韵诗体、散文诗体,将中国诗歌从旧诗词的体式中解放出来;

  不足:缺乏情感和想象力;语言散文化,缺少韵律美和节奏感;

  革命文学运动的意义及论争:

  答:意义:

  用文学反映现实,密切文学与社会革命的关系;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论争原因:

  在革命与文学的关系上有偏差;急功近利,模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革命的界限;有宗派情绪

  倡导者在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价值判断上有误差。全部否定,把鲁迅当作小资产阶级的代表;

  左联的贡献和局限。

  答:左联是中的贡献:文学服务革命,密切了文学与革命斗争的关系,从理论上到实践上为革命服务;积极系统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积极和各种错误的文学思潮论争,培养了一大批反映革命生活的作家、作品(左联五壮士)左联团结广大新老作家形成了文学上的革命统一战线。局限,左联用文学服务于革命和政治的行为存在着偏激、冒进的做法,如:组织作家游行等行为;左联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存在过于机械化、教条化的做法,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存在偏差;左联在创作实践中存在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等一些问题;左联中还存在关门主义、宗派主义的倾向。

  蒋光慈革命文学创作的意义

  蒋光慈作为最早进行革命文学创作的作家,集中表现了早期文学的长处和不足

  答:长处:显示了高昂的革命激情,及时反映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生活,塑造了一大批革命者(共产党人、先进工人)的艺术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鼓动性。

  不足:政治热情超过艺术描写,艺术表现比较模糊,缺乏精细的艺术描写,缺乏浓郁真实的生活气息,人物和故事情节过于公式化、概念化和脸谱化。作为始作俑者,他开创了革命+恋爱的创作模式,对左翼文学创作产生了比较多的消极影响。

解放区运动文艺的新面貌

  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的讲话之后,解放区文学出现了崭新面貌,集中体现在:

  广大解放区作家创作姿态与创作方式的深刻变化:自觉的深入生活,转变感情;最典型的如丁玲和周立波深入土改第一线体验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

  解放区的文艺创作高度体现了对工农兵特别是农民形象为主的典型塑造,成功塑造了一大批典型农民形象,真实而准确的把握了广大农民的命运,使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对农民命运的关注、描写达到了新的高峰。

  以阶级斗争(农民与地主)、民族斗争(抗击外来侵略者)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为主要描写内容,推进了文学与生活的密切和融合

  追求民族化、大众化,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章回体白话小说《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由秧歌剧发展而来的民族新歌剧《白毛女》,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板话等。

  为什么鲁迅一出现就是高峰 (鲁迅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答: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同时又是一座高峰。

  这是由他的创作动因决定的。他的文学创作是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是为了重塑和振兴民族精神,是为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他将文学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他的创作是真正的为人生而艺术。

  鲁迅决不只是一个作家,从根本上更是一个思想家,这就决定了他作品的思想深度与众不同。这种深度来自他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浓厚的文化修养。少年时代的鲁迅经历了家道中落,使他饱尝世间的冷脸白眼,体悟到人生真相。青年时代的他广为接纳中外文化,弃医从文,确立人生志向。他背负巨大的传统负担,对传统历史和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亲身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对现实有清晰的认识,这些都决定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不同于和远远高于其他作家。

  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根本价值):鲁迅他决不只是一个作家,一个文学家,至少首先不是一个文学家,他在根本上更是一个思想家。鲁迅不仅仅是为了文学而创作的,他的文学创作是为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是为了重塑和振兴民族精神,是为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个创作指导思想的高度决定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不同于和高于其他作家。

  这是由鲁迅的生活经历,思想基础,审美追求决定的,也是由时代历史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

  生活方面:在人生经历中对国民的劣根性有深刻的认识,所以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是成熟的,在新文学以前,他就考虑过立人的思想,在确立要用文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职业,以此作为起点,用文学来拯救民族命运,用文学来改变民族的劣根性,所以鲁迅创作的生活与思想基础是非常深厚的。

  审美方面:鲁迅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会,打下了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在南京求学和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大量阅读了西方古典美学著作,接触了最新思潮的报刊,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学术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构成了鲁迅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也是鲁迅在文学史上成就和地位。

  成就:鲁迅首先对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命运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对包含着对妇女问题的思考。他的创作始终包含着中国民族劣根性的批判。这些都对现代作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鲁迅到赵树理,对农民的描写有哪些不同?

  答:鲁迅最早描写农民,这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的眼光,他看到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农民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农民问题是整个中国社会最根本的问题。他在《阿Q正传》中对农民的描写,不仅仅是单纯地写农民的问题,又超越了农民问题的本身,而是把它和整个民族的性格、整个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阿Q首先是个农民,但又不仅仅是个农民,他是我们民族性格的缩写。

  在鲁迅带动下,20年代出现了一个乡土文学创作的高潮,30年代甚至形成了一个无人不写农民的风气,连茅盾、洪深都创作了有关农民的作品,到了40年代的文学几乎就是农民文学。对农村题材,对农民问题的描写,成了整个文学界的主潮。这么多作家始终关注农民问题,关注对农民的描写,是与鲁迅对农民的描写的带动分不开的。

对农民描写农民在解放区出现了根本的变化。鲁迅的创作多是对农民麻木和愚昧的批判,对农民身上浓缩的国民劣根性揭露;而在赵树理笔下的农民,虽然也有落后,也有愚昧,但他们主要是转变,进步和觉醒,赵树理对农民充满了理解、同情和赞扬,并且包含着期待、充满希望。鲁迅和赵树理都抓住了自己时代农民的根本特征。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时代社会的性质出现了根本的变化所造成的。

  1、鲁迅:鲁迅看到中国农民多少年来的悲剧命运,给予深切的理解和深厚的同情,但他的描写是沉重的,以唤起人们对中国农民现实要有清醒的认识,特别集中写出农民身上体现的麻木、愚昧、落后的思想性格,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这种性格,如《药》、《祝福》;

  2、孙犁:孙犁与赵树理都抓住了农民的基本时代特征,而孙犁则更多地表达了抒情色彩,体现一种清新和舒展的风格,突出的是揭示中国农民身上的美好品质和美好心灵,比如《荷花淀》中塑造的农村女性形象;

  3、赵树理:作家对农民的描写,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变化。赵树理与鲁迅都抓住了各自时代的本质特征,他们都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眼光,但赵树理给予农民的则更多提同情、期待和赞美,风格质朴、淳厚、诙谐、细密。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ggk/537/3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