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复习资料-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1日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基本概况
时间:1914年6月至1918年底。
参战国:同盟国(以德、奥、意为首)与协约国(以英、法、俄为首)两大军事集团。
性质: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结果:协约国取胜。
2.战后世界的变化。
●欧洲衰落,美、日崛起。
●亚、非、拉美人民逐步觉醒,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
●帝国主义形成了重新分割世界的所谓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战后最大的变化是:1917年11月7日,俄国趁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薄弱链条出现在苏联的机会,举行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的苏联,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从此,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诞生。共产国际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小结:1919年以后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是在上述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主流
1.发生的背景:
北洋军阀继续利用封建专制思想禁锢民众的头脑(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甚嚣尘上),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在这种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2.主要倡导者和杂志:(陈独秀和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毛泽东称陈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其他骨干和倡导者: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德先生)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赛先生)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青年杂志》发刊词中讲“以科学和人权并重”,用德先生赛先生来救治中国的一切弊病)
●激烈批判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新文化运动把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宗旨和基本内容的孔学,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封建纲常礼教,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新文化运动还对妇女解放、家庭问题、婚姻恋爱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宣传男女平等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提倡文学革命。主张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用新文学取代旧文学)和形式(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两个方面的革命。(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以及其后的一些作品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
①意义: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②局限(1):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哲学上有唯心主义之嫌)。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脱离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思想方法形式主义)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二)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按多项选择题理解)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列宁苏维埃政府两次对华宣言,表示欲取消沙皇时代俄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参与,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十月革命后,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最早讴歌十月革命)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按照简答理解)
(1)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步壮大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2.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起因(导火索)和过程:
(1)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简介巴黎和会情况: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英法美等国控制。会议决定将德国在山东获得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立即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怒。)
(2)过程:两个阶段。
5月4日至6月3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3 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代表性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严厉镇压。)
6月3日至6月下旬,工人为主体,中心在上海。6月3日逮捕学生千余,6月5日,上海工人2万余人开始罢工,揭开了工人罢工的序幕。此后,五四运动形成了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全国规模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爱国政治运动。运动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
(3)结果:达到了直接的目的。北洋军阀政府释放全部被捕学生,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工人阶级运动促进知识分子寻找同其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ggk/3708/8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