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考资料下载《公共关系学》完整笔记12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9日

三)流言内容变化的特点

流言内容的变化经过一般化、强调和同化三个阶段。

1.一般化

是指将流言内容压缩到只剩下有价值的若干具体细节,使流言越传越变得简略扼要,遗漏掉许多其他细节。

2.强调

是指突出流言的某些具体细节。

3.同化

是指流言的接受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需要及态度等主观因素来理解流言的内容,凡是他认为合乎逻辑的部分就接受下来,同时凭自己的想象对它进一步加工即“添油加醋”之后再广为传播。

流言内容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记忆上的偏差所致。

(四)流言的制止

1.建立流言研究机构

美国流言研究者纳普(Nape)根据他的经验总结出对付流言的六种方法,对我们从事公关工作很有启发:

1)提高新闻媒介的可信度,让人们藉新闻媒介获取完全正确的情报。

2)使人们对领袖人物具有信任感。

3)为了消灭模糊的真空状态,要尽可能多而快地传达可信的情报。

4)马上掌握可信的情报并作出权威的解释,以迅速而简便地否定虚报。

5)要防止人们的生活情境过于寂寞和单调,这些是最易导致流言、传闻出现和传播的心理条件。

6)要慎重展开宣传活动,以便揭露流言的有害影响及制造、传播流言的人的不良动机。

2.及时制止各类流言的方法

流言是完全可以制止的,因为它缺乏事实的根据。

政府和企业的公关部门通过调查访问,向人们提供确切的消息,就可以彻底制止流言的流传。此外,在紧急的情况下必须有针对性地及时制止流言。

流言的规模大部分不是国家规模。人们希望得到关于某地区危机状态的情报和可信赖人士的说明。

在出现危机的紧急情况下,为控制流言而简单地反驳说“那不是事实”的作法并不能奏效,更重要的是进行适当的忠告。

在国家发生危机时,政府应该稳定人心,恢复、保持国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并尽快地将正确的情报传达给每一个人。充分利用国民对政府已有的信任感,问题会更容易解决。

三、舆论

(一)舆论的定义及其特征(名词解释)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是人们彼此间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舆论具有如下特征:

1)舆论作为一种公众的意见,当然是为多数人赞成和支持的;

反之,若社会上某种意见,即使有人大力宣传和提倡,但未能取得公众的赞成和支持,那么这种意见还不能称之为舆论。

2)舆论总是涉及社会的安宁与幸福的问题。

3)舆论本身含有合理性。

4)舆论是有效的。

5)舆论是广大民众的呼声。

(二)舆论的结构

舆论有三个基本要素。

一是作为舆论对象的人或事件;

二是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

三是作为舆论现象本身的意见。

1.舆论对象

舆论对象是指与人们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大家共同兴趣,需要公众认真对待的社会事件。

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功利性;二是新异性

舆论主要有以下四种形态:

1)社会事件。

2)社会问题。

3)社会冲突。

4)社会运动。

2.舆论主体

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与人群不同,它的内聚力来自于思想的沟通和平等的交流。它的特点主要有:(简述:练习)

1)有共同话题。话题把公众激活,并将他们联结起来,话题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公众。如广播、电视、传真技术等,为在大范围内调动和组织公众提供了条件。

2)参与议论过程。一个议论过程中,总有三部分人存在着,即说者(传播者),既听又说者(接受并传播者)和听者(接受者)。前两种传播信息、表达意见,推动了议论过程,是舆论的主体。后一种人是沉默者,只要具备一定条件,沉默者变为会开口说话,也是一般不可小视的力量。

3)自发性与松散性。舆论主体松散无定型、范围模糊,既谈不上严格的组织体制和上下级关系,也没有指令与服从。

4)有一定的层序性。对于舆论主体若其数量达到一定规模,运用科学手段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阶段的舆论主体,看法往往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

3.意见

    美国舆论学者艾尔贝格分析了意见与态度的关系,认为意见是态度的语言表达,而任何一种意见,都包含了三种成分:

一是认识成分;

二是情感成分;

三则是意志成分。

    在议论过程中,公众针对舆论对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态度,或见解、偏好、意向,总要有所赞成或有所反对,总要具有某种偏好和立场,这就是意见。

    意见与知识、真理、科学既不能等同也不能对立,两者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三)舆论的作用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舆论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1.舆论的制约与监督作用

舆论对社会的监督内容是多方面的。

舆论可以制约个人的行为。

舆论对群体有相当大的影响。

2.舆论的鼓动作用

3.舆论的指导作用

介绍某一商品或某一电影的人,成为舆论指导者—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的宣传,就更具有说服力。

第五节   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

一、价值观与公众行为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对自由、幸福、荣辱、平等这些观念的理解和轻重主次之分,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不同的国家、民族和组织,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进而导致公众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

(二)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因素

价值观决定了人们行为的方向和能达到的程度,即决定了人们向往什么、追求什么、喜欢什么、推崇什么。

这种追求和向往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1)个人的成就感、事业心。

2)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

3)周围环境、生活条件的影响。

4)对目标的接近程度。

    由不同的价值观推动的行为取向,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类型。

公共工作应注意协调组织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公众对象的价值取向之间的距离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