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考网资料下载《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三章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1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9日

第十三章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了解通货紧缩的影响、成因与治理。
  理解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理解国际收支的含义;理解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求、市场供求的影响;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与治理。
  熟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关系的一对概念。
  所谓货币均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与此相反,货币失衡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偏离,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一国的货币流通,通常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调整恢复到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
  货币失衡有两种形态: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货币失衡的两种外在表现形式
  
  二、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
  首先,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其次,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第三,货币供给形成市场总需求
  第四,市场总需求决定市场供给
  
  货币均衡与市场总供求均衡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表现市场供求均衡与否的物价水平波动也可以作为货币均衡与否的外在表现形式。
  
  三、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
  货币均衡作为市场供求均衡的一种反映,其自身均衡对市场供求均衡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离不开利率的调节。
  例如,
在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利率将下降,而利率的下降会增大货币的需求,进而使得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均衡得以实现。当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时,市场达到了均衡,此时的利率水平是均衡的利率水平。
  

第二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

  
  一、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
  1.国际收支的含义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进行的全部交易的货币价值记录,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
  2.
国际收支的特点
  1)国际收支是个流量概念,记载的是一个国家某一时间段内的对外经济交易状况,具有期限性特点。
  2)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应包括在国际收支的范围内,所依据的不是交易双方的国籍,而是
交易双方是否有一方是该国居民
  3)国际收支以交易为基础,其所记录的交易包括四类:
价值交换、单方面转移、移居、其他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
  价值交换。即一国居民向另一国居民提供的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等并从对方得到价值相等的回报。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按
复式簿记记账原理编制的统计报表,系统记录一国一定时期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各国制定合理的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四个主要项目。
  1.经常账户
  也称经常项目,反映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是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明细项目。
  1)货物
  货物项下记录的商品进口和出口的外汇收支。是一国的对外贸易收支,也称有形贸易收支。出口记入贷方,进口记入借方,其差额称为商品贸易差额。
  2)服务
  服务输出记入贷方,服务输入记入借方。
  3)收入
  指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的流动所引起的报酬的收支,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入。
  本国居民因拥有外国企业直接投资资本所有权、证券和债权(长短期贷款和存款)所有股利、利润和利息收入记入贷方。非居民因拥有本国直接投资资本所有权、证券和债权所得股利、利润和利息记入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