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考复习资料《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二章 国际分工 3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5日

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瑞典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F.Hechscher 1879--1952)
  首先提出了资源禀赋理论。1919年赫克歇尔在纪念经济学家戴维的文集中发表了一篇名为《对外贸易与收入分配的影响》的文章。
  他的学生俄林(Bertil Gottasl Ohlin 1899--1979)
  是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生。他接受了赫克歇尔的观点,于1933年出版了被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著作之一的《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使资源禀赋理论趋于完善。他不仅在国际贸易理论上有所创新,并因此获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曾长期担任国会议员和自由党领袖,并一度出任瑞典政府的商业大臣,主管该国的对外贸易,具有很好的实践,因此他提出的发挥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思想,在相当长的时间中,甚至在今天,仍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相对落后国家从事国际贸易的出发点。
  资源禀赋的推理过程
  (一)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二)各国商品价格比率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比如:
  产 品  美 国  加拿大 两国成本比
1单位小麦
1单位布   2人
  6人  4人    1:2
 12人   1:2
成本比   1:3  1:2
人 数   8人  12人
  (三)各国商品的价格不同是由各国的要素价格不同造成的
  假定国家:英国、美国;部门:食品和布;投入:资本、劳动力。根据两国生产技术水平一致的前提,对食品和布的要索投入比例如下:
 资本:劳动力   英 国   美 国  产品密集型
  食品(F)
  布(C)   5:1
  1:10   5:1
  1:10  资本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如下:
     英国  美国
 资 本   1.00  4.00
 劳动力   2.00  1.00
  由此可算出两国食品与布的价格比率
  英国:食品价格/布价格=(1×5+2×1)/(1×1+2×10)=1/3
  美国:食品价格/布价格=(4×5+1×1)/(4×1+1×10)=3/2
  可见美国生产布便宜(劳动密集型产品),因美国的劳动力便宜;英国生产食品便宜(资本密集型产品),因英国的资本便宜。
  (四)生产要素价格是由其供求关系决定的。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是由资源的赋予状况决定的。
  课本的(四)要素价格均等化说(p25)
  赫克歇尔和俄林,不仅认为不同国家的不同的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而且还进一步论述了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的趋于均等化,即所谓要素价格均等化说(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P.A.Samuleson)发展了这个理论。他认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
  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素价格均等只是一种趋势,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复杂多变,而不同地区的市场又存在差别,价格水平难以一致。
  ②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充分流动,即使在国内,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向另一个部门,也不是充分便利的。
  ③产业对几个要素的需求往往是"联合需求",而且它们的结合不能任意改变,这种整体性和固定性的结合,影响了要素价格的均等。
  ④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必然使有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高点,而另一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低点,从而阻碍了生产要素价格完全均等。
  (五)对赫-俄学说的评价
  1.在各国参加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赫-俄学说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从体系上更为完整、全面。
  2.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拥有状况在各国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在各国对外贸易竞争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结合所起的重要作用。
  3.赫一俄学说完全违背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剥削体系,资本的利润、土地的地租都是剥削收入。而俄林却认为它们都是正当的收入,每一类收入都代表着收入者对全部产品的"贡献"。
  4.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当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科学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革新。技术进步可以改变要素成本和比例,从而改变比较成本。
  5.赫一俄理论只能用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国家间的分工与贸易行为。按照他们的理论,国际贸易应发生在要素禀赋不同、需求格局相异的工业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但当代贸易的一个特点却是,大量贸易发生 在要素禀赋相似、需求格局接近的工业国之间。
  6.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收入均等化,把富国与穷国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性,归结为国际贸易问题,归结为世界市场的机制问题。

  四、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的扩展
  里昂惕夫原籍俄国,1906年8月5日出生于彼得堡(现列宁格勒)。15岁上大学的时候,就读遍了列宁格勒各大图书馆的所有经济学著作,1925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经济系, 获文学硕士学位并被授予"优秀经济学家"称号,留校担任经济地理辅导员。1927年由于被指控"参加反政府的阴谋活动"被迫离开苏联。1928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9 年曾到中国担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铁道部顾问。1931 年应邀随其父亲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73年以"唯一的、 无以伦比的投入产出法的创造者"的身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他的主要著作有《投入--产出经济学》、《生产要素比例和美国的贸易结构:进一步的理论和经济分析》等。
  里昂惕夫以1947年和1951年的数据计算了美国二百多个行业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与进口竞争商品生产的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量。
  美国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与进口替代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的需要量
 1947年   出口商品   进口替代  出口/进口
资 本  2550780(美元)  3091339(美元)   
劳动力  182.313人/年  170.004人/年   
人均资本  13991美元  18184美元   1/1.3
  美国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与进口替代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的需要量
 1951年   出口商品   进口替代  出口/进口
资 本  2256800(美元)  2303400(美元)   
劳动力   173.91人/年   167.81人/年   
人均资本   12977美元   13726美元   1/1.06